"); //-->
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之间的差距为何很难追上?或许该好好思考这方面的原因了。
中芯是仅次于台积电、格罗方德和联电的全球第四大专业晶圆代工厂。但是从201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,前两名占据了全球70%的市场份额,中芯排在第四位,市占率才6%。
更为严重的是,当中芯还在为28纳米心力交瘁的时候,台积电7纳米的芯片已经开始了量产,5纳米也已提上了日程。这真是一场噩梦,台积电的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中芯三代!
2000年就建成的中芯,除了赔钱,这将近20年的时间,为何丝毫都没有缩短与台积电的技术差距,甚至还越来越远?
竞争激烈,无法靠当地市场扶植
一方面,华为等大陆企业的第一桶金,都是来自高度保护、且技术要求较低的国内市场,崭露头角之后,才向海外进军。由于半导体产业链的高度全球化, 而且因多数客户价格较不敏感的其产业特性,让中芯很难依葫芦画瓢。
拿近期大火的比特币为例,尽管比特大陆等挖矿机晶片厂商清一色是中国公司,但中芯作为本土企业中的领头羊,对于挖矿的商机却是“只能远观”,厂商的订单几乎都涌向了对岸的台积电。
据台积电2018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,公司有9%的营收来自挖矿,规模高达7.5亿美元,而这一数字,已经接近中芯一个季度的总营收金额。
分析中芯无法拿下比特币矿机业务的原因,应该是中芯的制程技术完全跟不上挖矿需求。挖矿晶片对于运算效能要求极高,采用的都是28纳米以下的制程,中芯的28纳米良率不高,很难胜任矿机业务。
当比特币热潮退去,28纳米制程因为没有太多的盈利空间而被搁浅,转而攻占16纳米以下制程,而中芯因为在28纳米上消耗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,错失了市场机会。
地方竞争,无法形成产业集群
另一方面,中芯进步缓慢的背后有一定的体制原因。
中芯在上海和北京各有两座12寸厂,深圳和天津各有两座8寸厂,相隔千里,难以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,不利于管理,可能导致各地势力、各种背景的股东意见不合,互相争斗,影响效益。
半导体的制造特别艰难,必须要大量烧钱,长时间烧钱,需要领导者有非常强的个人能力,比如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。
在具体的产业方面,技术门槛最低的是封测,大陆与国际领先技术之间的差距最小,江苏长电科技在这一领域的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三。在IC设计领域,华为旗下的海思,去年全年营收47亿美元,已成为全球第七大IC公司。
而中芯主攻晶圆代工,在几个半导体领域中技术门槛最高,中芯一直追赶台积电,却很难望其项背,获的利润也很低。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